干旱气象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
国际刊号:1006-7639
国内刊号:62-1175/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4101 人次
 
    本刊论文
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而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因而有必要在理论上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进行概括。

  [关键词]干旱区;生态城市;理论

  一、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能流、物流、货币流等利用和转化,以及生态服务与价值的实现。要对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衡量,同时还要利用生态经济能值分析、生态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对城市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等的流动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估,最终寻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城市发展路径。

  (二)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它要求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转变。循环经济理论不仅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还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与源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合循环使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其基本特征,以减少废物处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实现通过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达到经济与生态融合[1]。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结构演变如何促使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城市外部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2],是在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激励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城市经济增长,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人类生活方式,是自然环境、城市和居民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互利的组织单元。

  (一)生态城市的界定

  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极大保护,物流、能流等得到有效利用和生态友好的一种理想环境[3]。美国学者瑞吉斯特提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活力和有序、节能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聚居地。我国学者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相关理念,把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到生态系统中,并利用生态工程、系统工程和必要手段协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人类适合宜居的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聚集区[4]。总之,生态城市是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出发,根据现在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困境,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发展理论和生态科学的相关原理所设计的,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社会和谐、适合人类宜居的地域载体,是人、自然、城市相互共生、融合的统一结构。

  (二)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城市相互融合的互惠共生的组织系统,其内部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是具有实现物质充分循环、能量有效利用、信息及时调节和经济效益最好、社会和谐度高、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运作机能。具体特征如下: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价值观的取向所在。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5]。

  2.高效性生态城市建设倡导高效、绿色、环保,这一切都要求提高各种资源、能源、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经济发展集约、内涵式的增长。

  3.复合性生态城市要兼具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整体利益,寻求城市发展多方面共赢发展。

  4.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灵魂,合理配置城市发展的各种稀缺资源,实现城市内外部联系的动态调整与空间体系的稳定[6],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和协调。

  5.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作为城乡统一的载体,生态城市要保持城市内外部之间区域的平衡,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才能创建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三)干旱区生态城市的内涵

  1.城市发展目标不单单是实现GDP的增长和城市扩张,而是更加偏重追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提升。2.城市发展方式尽量避免单纯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粗放型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融合,生态效益是重点。3.城市发展动力由政府推动主导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的追求、经济发展的规律、城市演变的趋势等[7]。

  三、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干旱区所面临的困境来看,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发展相和谐,强调人类活动兼顾后代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一)生态城市可以实现干旱区的自然和谐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城市,就可以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人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平衡统一。

  (二)生态城市可以提高干旱区经济效率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结合了城市化与地区生态化,加快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对于城市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等大有裨益,这样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生态城市是干旱区文明进步的标志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减少贫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高效运行;建设生态城市,可以凸显城市特色与品位,发展城市品牌与城市精神,体现城市的活力、魅力。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尊重自然,还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是干旱区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8]。

  参考文献

  [1]杨雪峰。循环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8.118~122

  [2]李景源,孙伟平,刘举科。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1~55

  [3]杨伟,宗跃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8(5):137~140

  [4]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规划研究,1997(6):17~20

  [5]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220~250

  [6]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1~116

  [7]高新才,滕海峰,生态文明视角下干旱区城市建设:理念与重点[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58

  [8]陈克恭,史振业。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基于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证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5,95~10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干旱气象》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干旱气象》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